公司新闻

传承与创新 | 七十余载使命担当 中国“智”造步履铿锵

发布时间:[2025-10-11]文章来源:

引言

    从1953年工业建设的号角中奠基,到新时代新型工业化的浪潮中奋进,中国中元始终将“国之所需、民之所盼”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成为中工国际“一体两翼”重要力量,用坚守与突破诠释着央企使命与担当。

    我们对话公司改革发展的亲历者、价值创造的践行者,深入探寻中元文化与中元精神在新时代新征程的传承与创新。

七十余载使命担当,中国“智”造步履铿锵

中国中元顾问首席总建筑师 孙宗列

    1953年,中国工业建设大潮初起,中国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中元”)应运而生。我自1982年初加入,四十余载职业生涯与中国中元发展紧密相连。我亲历了中国中元从计划经济下的专业设计单位向完全市场化企业转型的全过程,也见证了其从传统工业设计领军者逐步成长为支撑国家新型工业化、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力量。每一次技术革新、业务拓展,都不仅是公司自身的蜕变,更是中国社会发展、行业进步以及中国中元社会责任和影响力不断提升的生动映射。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新型工业化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任务。面对这一时代召唤,中国中元勇立潮头,充分发挥自身在工程设计领域的“国机所长”,精准对接“国家所需”,以卓越的工程实践为新型工业化建设注入强劲动能。

铸就基石

中国机械工业最早的规划设计者

    1953年,中国中元的前身第一机械工业部设计总局成立,当时的研究总院下设四个设计分局,建立了我国机械工业勘察设计队伍和设计管理体系,配合前苏联援建的156个项目中的26个机械工业项目建设,是重工业项目的主要设计力量。

    在这一时期,设计工作的重点是从事国家重要工业布局所需要的重大工业企业的规划设计与研究,设计和建设了一批“有专业产品方向的全能工厂”,主要技术特点是以工艺为核心的建筑设计,跨越了华北、华东、华南、华中的多个地区,走过了一条向苏联专家学习、发展自主设计的道路。我设计的第一个建筑就是厂房披屋,记得我们新员工入院培训的重要内容,就是厂房排架结构“封闭周线”标准。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重型厂房已经能够达到与当时工业发达国家相当的水平。

    围绕工业生产所带来的环境和能源问题,中国中元积极开展研究,将抗噪减噪、空调和洁净车间、恒温恒湿、环境保护、节约能源、降低能耗等技术陆续应用于工程实践。这一时期,我们的主要作品涵盖了重型矿山机械(如第一重机厂、第二重机厂)、汽车工业(一汽、二汽)、石油化工通用机械、机床与工具业、电器厂、仪器仪表业、农机业等。在具备丰富的国内传统工业建设经验后,中国中元开始参与对外援助工业项目,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包括1971年建成投入生产的巴基斯坦重型机器厂等,20世纪80年代初,援巴基斯坦重机厂项目更是声名海外,标志着中国中元设计走出国门。

▲援巴基斯坦重型机械厂

▲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

    20世纪80年代至2002年,中国中元经历了由单一的工业设计单位向综合性设计单位的几次重要转型,向工业、民用、能源三大领域发展,并于1987年完成了由事业单位向企业化的过渡,设计重心也由以行业为核心转变为以市场为核心。

    20世纪90年代,中国中元在航空物流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在新兴的物流、生物制药及无损检测等领域,发挥技术专长,取得了开拓性成果。凭借物流专业优势,中国中元率先进入航空物流和航空行李领域,并完成了一系列国内主要机场的航空货运工程。在此基础上,以首都国际机场航空配餐项目为契机,向国际航食服务领先的新加坡航空公司系统地学习了国际标准、生产流程体系等,通过该工程的实践,建立了一套国内航食工艺设计方法,包括冷链、航食卫生、机舱配备、垃圾处理、洗碗流线、进出货、保税、运输、自动控制、航班信息与生产联动等相关技术,成为国内第一家具备国际航食工艺设计能力的设计单位,填补了国内在该领域的空白。此后,中国中元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广州新白云机场、北京大兴机场以及众多航空公司基地的航食工程中积极贡献智慧。

    20世纪80年代初期,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家和地方政府把改善与提高医疗卫生条件摆在了重要位置,大批医疗设施的建设给医疗与生物工程的设计带来发展新机遇。中国中元较早抓住这一机遇,建立了以黄锡璆大师为核心成员的医疗建筑设计团队,完成了以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北京协和医院、解放军总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等为代表的全国千余项新建、改扩建医院,形成了具有专业优势的医疗建筑设计团队。主编、参编了二十余项国家医疗健康领域建设标准、规范的编制,为各级政府和医疗部门的决策提供技术支持。

传承创新

汇聚新型工业化的文化力量

    在中国中元的发展历程中,创新贯穿始终,作为公司首席总建筑师,我深知,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只有不断创新,才能锻造出适应未来发展趋势的“国机所长”。我所带领的“建筑与城市设计研究中心”,正是持续探索将数字科技、文化创意与工程实践深度融合,完成了一系列国际、国内顶级艺术家团队运用当今舞台最新科技手段的定制型文化设施建设,同时利用我们自身技术优势,为国家级艺术团体量身打造艺术殿堂。

    2005年,我主持设计梅兰芳大剧院,这是一座承载着中国传统艺术精髓和几代京剧人期待的为京剧量身定制的演出场所。当时,为了满足国粹对于纯自然声演出的高品质要求,中国中元在已有声学专业团队的基础上,与法国著名声学设计师阿兰·蒂赛尔先生事务所共同成立了“中法中元蒂赛尔声学工作室”,一方面引进国外最新声学技术,为梅兰芳大剧院1028座位的观众厅进行精密声学设计;另一方面,建立起国际化的长期稳固合作,持续将国际声学设计研究的最新成果运用于国内工程实践。同时,看台设计突破了传统剧院的固有模式,打造了一个近视距观众厅形式,首次采用1∶1模型进行设计验证,确保实践的科学严谨。

    另外一座艺术殿堂,是2011年至2022年设计完成的、国内目前最高等级的歌剧演出场所——中央歌剧院。在全自然声歌剧演出的观众厅,混响时间是欣赏歌剧时听觉感受的一个重要指标,对于剧场的声学功能,我们遵循指挥家“用音乐来表达戏剧”的艺术理念,将规范建议的混响时间从1.5-1.6秒提升至1.8-2.0秒,充分体现了当今文化设施建设“为艺术和艺术家”定制的理念。通过全专业、全过程的噪声控制,将观众厅本底噪声控制在NR20以内,全场声压级差不超过3dB,呈现出优于自然声演出规范限值的最好水平。如今,中央歌剧院已经成为展现中国文化与欧洲歌剧文化相融合的艺术舞台和文化地标。

▲中央歌剧院

    文化和科技融合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领域,在这一时期,许多著名艺术家将科技运用到当代艺术创作中,借助现代声、光、电技术,突破传统表现形式的局限,实现艺术的突破与创新。

    2013年,中国中元与国际导演团队共同设计打造的世界级水准的西双版纳傣秀剧场,以声、光、水等多种舞台技术制造出震撼人心的风、雨、雷、电等自然场景,将自然、科技、人文和艺术完美融为一体,实现了传统地域文化的现代表达。我们与张艺谋导演合作的最忆韶山冲剧场,创新运用目前全球最大的室内驻场舞台演艺装置——468套升降移动“光影矩阵”,呈现出无边界、而又虚实结合立体视觉奇观。与王志鸥导演合作的“地球的红飘带”贵州长征数字科技艺术馆,利用当代AI虚拟交互、全息影像等演艺科技手段,通过城市地景的设计手法,打造出全球首个以长征为主题的全域行浸式数字科技体验馆,成为重要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与长征文化协同推进的数字工程扛鼎之作。

▲最忆韶山冲剧场

    与此同时,中国中元在国家医疗健康、生物安全、科技前沿、安全城市、绿色能源、城市物流等众多领域,精准对接国家在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多元化需求。协同兄弟单位,以提供高端咨询与设计服务为抓手,积极拓展海外业务,承接尼加拉瓜蓬塔韦特国际机场、乌兹别克斯坦奥林匹克城、圭亚那医院群等项目,实现从“援外走向海外”的业务提升,推动国际工程能力不断提升。

    韧性发展、向新而行。未来,中国中元将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发展方向,不断培育壮大代表新技术、创造新价值、塑造新动能的新质生产力,为支撑国家重大战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需求贡献智慧和力量。